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处于洞庭湖西岸的常德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此,民建常德市委成立专题调研组,以“西洞庭湖水资源”为切入点,围绕我市“大湖区”经济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以水利、发改、农业、经信等市直部门和部分经济学者、水利专家、环保人士、群众代表为主要调研对象,采取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从调研情况来看,西洞庭湖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洪水灾害侵占经济发展成果,水体污染制约经济发展后劲,用水方式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妥善解决以上三大问题,努力在防水、护水和用水上实现突破,将对我市全面推进“四个常德”建设、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起到积极作用。
一、打好水患消除攻坚战,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长期以来,西洞庭湖片区经济发展成果难以得到有效保护。2014年7月,受高洪和强降雨影响,我市沅水流域再次受灾,受灾人口达到93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30.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达到了53.7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同期为抵抗洪灾,各级各部门投入的防汛抢险资金达到了3.7亿元。
(一)症结及成因分析
一是雨量时空分配不均。西洞庭湖区域具有不稳定的天气系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400mm。4—8月较为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66%左右,降雨量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连续性、集中性暴雨是西洞庭湖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调蓄储水功能减弱。西洞庭湖地区水系复杂、河湖密布,年平均径流总量1356亿立米,占洞庭湖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的48%。因水土流失,湖区河流含沙量增多,入湖淤泥剧增。据测算,1954年以来,西洞庭湖区河床已累计平均淤高3米以上。目前西洞庭湖水面面积为444平方公里(占洞庭湖总面积的16%),调蓄容积由1954年的35亿立方米锐减为现在的不足25亿立方米。
三是防洪减灾能力不足。就湖区而言,112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有640公里堤基不稳,极易出现翻沙鼓水、管涌及垮坡垮脚等险情;就山丘而言,全市1177座水库大多建于50、60年代,属于典型“三边”工程,经过四五十年的运行,已进入土坝病险高发期,常常是老险刚除,新险又发;就堤垸而言,我市8个国家蓄洪垸和25个一般垸中有90%的堤段欠高、50%的堤段为沙基沙堤、40%的堤段迎流当冲,一遇高洪险情频发、危机四伏。此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重点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也相对比较落后。
(二)对策和措施构想
1、加强防洪体系建设。要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加快德山4.5公里沅水一线大堤和石门防洪圈建设,培修加固江北防洪圈马家吉隔堤。要加快行蓄洪区建设,优先启动安澧、安昌、澧南、西官、九垸和围堤湖等6个国家级蓄洪垸的堤防加固工程。要实施清淤疏浚工程,全面疏浚沅澧水及淞虎洪道,最大限度疏挖石龟山、南咀、小河咀等严重阻洪的卡口,扩大洪道和卡口泄量,切实提高泄洪能力。要根据病险程度,优先抓好500千瓦以上骨干外排泵站的改造,同步配套改造500千瓦以下的中小型泵站,形成提排与自排、提水与蓄水相结合的排灌体系,提高内涝渍灾抵抗能力。
2、加强水利信息建设。信息是防洪减灾决策的基础。目前洞庭湖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洪抗灾的要求。应尽快完善水文数据库,建立基础工情数据库,初步构建水利空间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实时化、规范化、数字化、准确化。以全市水利工程数字电子图为背景,探索实时信息和历史信息的动态查询、分析、计算,使防汛抗洪的指挥决策更科学、更有效、更快捷。
3、加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水土保持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坡沟兼治,重点加强荒山、荒坡、沿河沙地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泥沙淤积对西洞庭湖的自然侵占。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根据河、湖所具有的特性,有步骤地通过河道疏浚、水体置换、引流调蓄、平原水库等进行科学有效连通,尽力恢复过去的水体轮廓,努力形成引排顺畅、蓄滞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可调可控的脉络相通的水网体系。实施挖洲扩湖工程,对西洞庭湖高程在29.5—31.5米之间的湖州下挖1—2米,拓展湖泊连片水域,增强湖泊调蓄能力。实施移民建镇工程,采取“退人不退耕”和“退人又退耕”两种模式,按照就地安置和外迁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建立集镇式安全区,带动“退田还湖”工作的整体推进。(2002年澧南垸的移民建镇工程就是典型成功案例)
二、打好水污治理攻坚战,为经济发展寻求持续支撑
水资源既是居民生活资料,也是企业生产资源,更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钱正英院士分析指出,城镇化率由40%提高到60%,地方用水需求将增长近1倍,丰水地区最高可达到3倍。现阶段我市新型城镇化正以迅猛的速度推进,随着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和城乡规模的立体式滚动上升,西洞庭湖片区水用矛盾将更加紧张,发展环湖经济的持续力难以为继。
(一)症结及成因分析
一是水质恶化趋势潜在,可取水量不足。洞庭湖水质监测统计资料显示,西洞庭湖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并不严重,主要存在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总氮、总磷、悬浮物和总大肠菌群是影响水体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尤以总氮和总磷为突出代表,西洞庭湖水体总氮浓度已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标准,导致达到“供水安全”的可取水量不足。目前,整个洞庭湖缺水6.8亿立方米,其中西洞庭湖缺水最为严重,为2.3亿立方米,保守估计到2030年西洞庭湖片区缺水总量将达到10亿立方米。
二是水旱水病问题并存,局部无水可用。以安乡为例,该县为远近皆知的“水窝子”,但深陷季节性缺水和血防性缺水困境。近年来,县内松滋河、虎渡河和藕池河年均断流天数增加60多天,各河段冬春季节水位平均下降0.23米。此外,为消灭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安乡县向湖区部分病疫水域投放了以铬渣和五氯酚钠为主的化学药剂,致使湖区淤泥中六价铬超标,局部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不能饮用。
三是湖域污水排入量大,治理能力落后。2010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普查结果显示,西洞庭湖年污水排入量为52100万吨,其中工业生产废水3827万吨/年、农业生产废水44273万吨/年、居民生活污水4000万吨/年。目前我市污水处理设施仅覆盖县域中心城镇,西洞庭湖区周边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的重点建制镇仅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建设了1座日处理量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由于建设和运行成本高,地方财力薄弱,湖区周边乡镇均未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片区内的生活污水长期处于直排状态,对湖区水资源造成持续性复合污染。
(二)对策和措施构想
1、科学实施备用水源建设。一是要保护好。我市现有黄石水库、五里溪水库、清水坝水库等10多处条件较好的备用水源,应立即着手加强监管保护,确保备用水源的水质安全。二是要规划好。备用水源建设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备用水源建设规划,避免各地盲目开发、利用备用水源。三是要实施好。应对备用水源工程与配套输水管网等相关设施工程进行同步设计、同期施工,努力实现备用水源与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切实提高城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如引黄入常工程,已提出多年,应尽快组织落实。
2、突出强化立体综合治理。工业方面,对环洞庭湖最高水位线以上外围5公里的污染严重企业实行搬迁改造,重点推进食品、造纸、苎麻等加工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协同抓好氮肥、水泥、火电行业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改造,全面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农业方面,河湖周边(两侧)1公里范围设立畜禽禁养区,全市范围内逐步压缩珍珠养殖面积,鼓励和引导种养大户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严格控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进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无害化处理。生活方面,加快湖区重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污水管网收集体系;坚持以生物处理为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长沙洋湖再生水厂探索通过人工湿地和生态湿地协同处理污水,处理成本只有传统污水处理厂的三分之一,其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3、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从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市纳入改水规划的308.7万人中,尚有108.7万人没有饮上安全水,加上未列入改水规划之外的212万人,农村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320.7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62%。应按照“城乡统筹、布点合理、避免重复”的建设思路,加强市、县、乡3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切实加大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的投入,从根本上建立起“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格局,不断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进度。
三、打好水用转型攻坚战,为经济发展主动谋篇布局
西洞庭湖水资源利用率仅25%左右,利用率不高。据统计,西洞庭湖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和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约为199m3/万元、139m3/万元、431m3/亩和585m3/人,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和18个百分点。
(一)症结及成因分析
一是产业的水耗属性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和苎麻纺织是西洞庭湖地区的主导产业。四大产业的共同属性就是水资源需求量大、消耗量大、重复利用率低,且与水污染伴生并存。目前西洞庭地区耕地现状灌溉率仅75%,灌溉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灌溉水量流失严重。
二是社会的节水意识较为淡薄。从此次调研的现场征询过程来看,西洞庭湖地区居民的水患意识、水质意识和水污意识比较强、但对区域内的取水总量、用水矛盾、水源保护等方面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日常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单薄,对节水设施、节水技术和节水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
三是发展的水域合作局面缺失。洞庭湖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三部分组成,我市西洞庭湖尤以毛里湖和目平湖为重要组成部分。长久以来,湖区周边地区各行其是,没有“大洞庭湖”的一体思维,乡镇与乡镇之间、县市与县市之间、地市与地市之间,没有建立起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齐头发展的水域合作大局观,区域内的环湖经济资源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归类、整合和定位。
(二)对策和措施构想
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发掘水资源利用潜力是环湖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根本在粮食生产,要坚持湖区经济重点,打造高效节水农业
我市9个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5个商品鱼基地县、1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1个综合农产品优质商品基地县,主要农产品产量湖南省前列,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扩大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强化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是发展环湖经济的首要任务。应以节水增产为目标,积极打造高效节水农业。要应地制宜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集雨节水工程、坡面排灌系统等农业节水设施;要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和普及优化配水、田间灌水、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等先进节水技术;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种养产值高、水耗低的农产品和水产品,力争到2020年粮食产量突破100亿斤、生态水产品达到30万吨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0.7。
2、关键在基础设施,要构建湖区经济骨架,贯通水域内部联系
西洞庭湖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湖岸沿线至今没有公路,港口码头建设落后,制约了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应“以水岸为界,以铁路为干,以公路为线,以港口为点,以航道为辅”,全面加快西洞庭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环湖经济发展的整体骨架,盘活水域联系,促进地域之间的经济融合。铁路建设方面,以黔张常、常岳九铁路建设为依托,加快融入蓉杭铁路大通道,以长益常铁路为依托,打通成渝经常德至长株潭的快速客货运输通道。公路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进西洞庭湖环湖大道建设,科学安排与东洞庭湖环湖大道、南洞庭湖环湖大道连结点,对已规划的133座农村公路危桥和247座渡改桥工程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统筹安排,并逐步配套完善湖区农村客运站点;水运建设方面,要以岩汪湖港、常德港、津市港为支点,依托沅澧干流、松湖航线,构建“两纵一横”水运网络,逐步形成“干支直达、连海联运”的现代化内河航道体系。
3、升级在产业合作,要发掘湖区经济潜力,推动经济水性互动
从环洞庭湖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市既有各自的特色亮点,也有合作共赢的基础,可从3个方面共同开发经济发展潜力。一是可与益阳联手,共建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大型工程施工机械制造和特色船舶水艇制造均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良好,如能成功引进新型材料,将进一步激活产业辐射力。在此前提下,以常德达门船舶有限公司为载体(该公司拥有省内最大的船台),可以积极与益阳市合作,瞄准国家支持内河运输船舶、工程船舶建造的政策,联手打造中部地区中小船舶装备制造基地,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升级转型。二是可与长沙联手,共建中部水上影视基地。国内现有大型影视基地(城)10个,大部分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积极与长沙合作,按照“我为前期拍摄基地、他为后期制作基地”的思路,联手打造中部地区首个、最大的水上专题影视基地,进而推动我市影视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可与岳阳联手,共建现代水域物流基地。省内除长沙外,仅我市和岳阳市集水运、陆运和空运为一体。可以积极与岳阳合作,按照“我为储转,他为运出,规避内耗”的思路,发挥岳阳地区临湖—通江——达海的带动作用,联手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水域物流基地,共同建设洞庭湖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农副产品流通中心。
4、助力在扶持政策,要争取上级经济支持,寻求各类特殊政策
长期以来,西洞庭湖区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利安全、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影响,当前临湖地区大部分县市成了经济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亟需上级部门给予特殊政策照顾。一是要争取反哺农业政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国家财政能力大大加强,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建议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倾斜,让种粮农民与产粮大县获得种粮与发展其他生产差别不太大的平均利润率,保证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提高湖区种粮农民补贴标准;呼吁国家建立商品粮调销补偿基金,按每年商品粮调出数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给予一定补偿。二是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出于保护生态的需要,湖区在产业发展、国土开发上受到了很大制约,为此付出较大的生态成本。建议积极向国家、省里要争取洞庭湖区生态补偿资金,使生态资本化,让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三是争取专项投入政策。西洞庭湖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欠账较多,建议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对西洞庭湖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支持。水利方面,向国家和省争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交通方面,向国家和省争取提高一般性项目补助标准,如对湖区干线公路、港口建设、危桥改造等项目提高补助标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