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5-01-14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作为城镇化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和主导力量,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对连接农村与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较好

  截止2013年底,我市人口已经达到六百万之巨,乡镇数量达到200个,其中103个建制镇, 97个乡。与2012年208个乡镇相比,减少了3个建制镇(鼎城区武陵镇、斗姆湖镇,澧县澧阳镇)、5个乡(武陵区东郊乡、东江乡、南坪岗乡、护城乡,澧县澧澹乡),改为街道办事处。尤其突出的是,103个建制镇中国家重点镇17个、省级中心镇9个、省级示范镇2个、省级特色镇14个、市级重点镇10个。按各建制镇2013年人口规模划分,10-15万人口的城镇有3个,5-10万人口的城镇1个,2-5万人口的城镇13个,1-2万人口的城镇12个,人口规模不到1万人的建制镇74个。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统筹规划意识“深入人心”。大部分建制镇都非常重视发展规划及编制工作,据有关数据,2013年将近一半的建制镇投入近4000万元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有的成立了乡镇规划建设环保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明确了工作职责,为开展集镇规划编制和监督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部分镇基本能按照规划进行管理和监督,注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即法”的意识逐步树立。

  二是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开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重点实施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组织完善城镇排水和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小城镇共建设污水管网项目121个,计划建设总长度231公里,累计已完成116.9公里,完成投资1.39亿元;正在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9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9万吨/日,总投资6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供水提质改造项目30个,供水管网新建改造项目48个,总投资30多亿元;把公租房项目延伸到乡镇,预计3年内可基本解决全市200个乡镇基层科教卫干部的住房困难问题。

  三是管理模式“推陈出新”。部分集镇成立了管理机构,有专门的城管工作人员和环卫保洁队伍,落实了岗位责任制,有专门的城镇执法人员,对本辖区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依法控制。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关镇实施标准化城市管理,社会化保洁、绿化,城镇管理逐步走向规范,集镇面貌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

  四是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部分建制镇镇域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对周边形成一定的辐射能力,出现了一批明星镇,如:陬市镇、新安镇、合口镇、灌溪镇、蒋家嘴镇、太子庙镇、新洲镇、大鲸港镇、桃花源镇等,这些镇大多数作为区域内的商业贸易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城镇产业。还有部分城镇,精耕细作,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鲜明发展特色,如张公庙镇已成为葡萄生产集中区,蒙泉镇、皂市镇发展柑橘产业带,南北镇、壶瓶山镇形成优质烤烟产业带,维新主打特色旅游古镇品牌等。同时,部分小城镇呈现集群发展趋势。以石板滩、蔡家岗、雷公庙等镇为集群形成常澧工业走廊,以草坪、黄土店、沧山等乡镇为集群形成沿G207线的民间文化旅游线路,以谢家铺、斗姆湖、许家桥、丁家港等乡镇为集群形成沿G319线的乡镇民俗饮食文化特色,以S306线镇德桥、石公桥、周家店、蒿子港等乡镇为集群的小城镇组团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二、从发展规模、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城镇管理等方面看,仍有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1.发展规模和行政布局“小而不强,多而不精”。全市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58个,这是全国城镇密度每万平方公里21个的2.8倍,平均每个建制镇管辖地域仅17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城镇功能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才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而全市103个小城镇中超过5万人的只有4个,这不得不说是我市小城镇发展的最大软肋。

  2.资金投入来源单一。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还是镇政府,是典型的保运转、保稳定的财政,建设资金捉襟见肘。镇政府要拿出更多的钱来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非常困难。同时,上级政策支持也非常有限,省市均没有出台相对固定的资金扶持政策,建制镇只有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人口、经济等规模才能争取到一定额度的专项项目资金。由于国家建设项目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良性循环未能形成,也很难吸收社会资本投向小城镇建设。

  3.产业发展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经济以“散、弱、小”的资源粗加工型企业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产业比较分散,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商贸企业,基本上以个体商贸、批发零售为主,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力不足。

  4.城镇管理模式滞后。一是认识上的重建轻管现象一直存在。主要精力集中在找项目、筹资金、批土地、出形象上,疏于对道路、市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没有成套的办法,泥巴萝卜吃一截擦一截。二是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设备不够。工作人员不能充分履行职能,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监督不力,集镇无序建房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管理。三是城市管理执法权还未延伸到乡镇一级。底气不足,手段不硬,城镇管理还停留在靠“嘴巴皮子”和“熟人面子”的阶段。

  三、“三管齐下”,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

  1.统筹规划引领空间布局。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的新思路,高屋建瓴,统筹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把握好四个重点:一是突出小城镇自身特点,体现自然特色、产业特色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二是搞好小城镇功能分区,尽快实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实现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便捷。三是架构好小城镇框架,膨胀城镇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小城镇聚集能力。四是搞好建筑设计,重视外观设计和色彩设计,要充分挖掘运用传统、独特的建筑元素,体现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强烈时代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各自的人文气息。

  2.改革创新推进科学管理。通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台扩权强镇意见,将能够下放的各种管理权限依法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享有与目标责任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为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议我市出台指导意见,从职责(能)、人员编制、经费上予以保证,解决有人干事、有钱干事的问题。探索建立小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严格小城镇综合管理执法,切实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操作性办法,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小城镇规模化经营。

  3.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跨越式发展。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建议市县财政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根据财政状况合理确定资金拨付基数,重点支持中心建制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建税乡镇税收返回比例,切实增加小城镇可支配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进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瞄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产业项目,通过产业聚集人气,盘活人流、物流、资金、信息流,从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www.changd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248365365 版权所有 承办:常德市人民政府网站 地址:常德市武陵区光荣路88号
电话:0736-7226973 邮箱:cdminjian001@126.com Cop 技术支持:常德政府网 联系方式:0736-7755222 备案序号:湘ICP备09005664号-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